学联关注丨樊锦诗等42人被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
甘肃省学生联合会
有态度 有温度 甘肃大学生都在关注国家主席习近平17日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7日下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起初她被前辈称作“小樊”,今天很多人亲切地叫她“老太太”。若以生命长度来丈量,樊锦诗与莫高窟相守的半个多世纪可谓漫长。可在樊锦诗心里,与这座千年石窟相处越久,越觉得它是非凡宝藏。她接住历史的接力棒,全心让莫高窟老去得慢点再慢点,保护得好些再好些。
一世黄沙缘
石窟里是沙子,鞋里是沙子,连头发里也钻满沙子。樊锦诗与莫高窟的缘分就从这粒粒黄沙开始。
她本是江南水乡的姑娘,祖籍杭州,上海长大,个头不高,人也瘦瘦小小。
青年樊锦诗。图片来自网络
她说她成长在新中国,有那个年代人的单纯果敢,坚信“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向”。1963年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她西去敦煌。
在敦煌研究院一处不显眼的地方,有座名为《青春》的雕塑。一个齐耳短发的女孩,背着书包,手拿草帽,意气风发地迈步向前。这正是以初到敦煌的樊锦诗为原型雕塑的。
那时的她对敦煌还无深刻理解,只是被历经千年的色彩打动。“看一个窟就说好啊,再看一个还是好啊。说不出来到底有多大的价值,但就是震撼、激动。”
可要在大漠戈壁扎下根来,哪能仅靠一时心动。生活艰苦非常:喝咸水、点油灯、住土屋、睡土炕,如何洗澡是大家避而不谈的秘密。一卷起沙尘暴就更可怕,黑乎乎的风沙铺天盖地压过来。
但樊锦诗没走。“开始我也没想在敦煌待一辈子,可能是命中注定吧,时间越久,越觉得莫高窟了不起,是非凡的宝藏。”
2008年7月22日,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右)在2008年敦煌艺术大展上向来宾介绍。新华社发
涓滴归瀚海
始建于公元366年的莫高窟,位于河西走廊西端。从巍巍祁连山流淌下的雪水,哺育着狭长走廊中的绿洲。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使团在敦煌驻足,再出西域、入中原。
“莫高窟是古丝绸之路上多元文明交融互鉴的结晶。公元4世纪到14世纪,古人用智慧为我们留下了如此伟大的文化艺术宝库。”樊锦诗说。
1524年,明朝政府下令封闭嘉峪关。敦煌从此沉寂,莫高窟400多年无人看护,大量洞窟坍塌毁坏。藏经洞被发现后,数万卷文物又陆续流失到十余个国家。
2008年7月5日,奥运圣火在甘肃敦煌传递,第一棒火炬手、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手持火炬进行传递。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宝贵却又脆弱,是莫高窟令人迷恋又揪心之处。”樊锦诗说。
上世纪40年代,前辈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更感召着她。一批批艺术家、大学生放弃优渥生活,远赴迢迢敦煌,一去便是一生。
常书鸿、贺世哲、孙纪元、段文杰……80岁的樊锦诗一一找出前辈同仁的名字,又一一写在纸上。“苦都让老先生们吃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走了,我们不该忘记这些人。”
樊锦诗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敦煌莫高窟,1950年文化部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并针对莫高窟壁画和彩塑病害、崖体风化和坍塌、风沙侵蚀等严重威胁文物安全的问题,开始了初步抢救性保护。
改革开放后,莫高窟的面貌焕然一新:编制扩大、人才汇聚、条件改善。1987年,莫高窟成为中国第一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地。“改革开放带来开放的头脑和国际视野,我们开始大踏步向前走。”
2011年8月16日,樊锦诗在查看竣工不久的莫高窟北区加固工程。孙志军 摄
尤其2000年以后,急速增长的游客让她忧心忡忡。“洞子看坏了绝对不行,不让游客看也不行。”
“保护、研究、弘扬是敦煌研究院的使命。旅游也必须是负责任的旅游。”樊锦诗与同仁们不断探索,尝试让莫高窟“延年益寿”,甚至“容颜永驻”。
一方面是对文物本体及其赋存环境的科学保护。在与国内外机构的长期合作中,保护者研究清楚了病害机理,保护修复了大量彩塑壁画,形成了一整套科学保护规范。
“比如风沙治理,通过综合防治风沙体系,使莫高窟的风沙减少了75%左右,极大地减缓了对文物的磨蚀。”樊锦诗说。
2015年9月29日,樊锦诗在莫高窟第435窟调查洞窟内容。孙志军 摄
另一方面,开拓性地建立数字档案,让莫高窟以数字化的方式“永生”。经过近20年的努力,“数字敦煌资源库”免费向全球开放。
在2014年建成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里,游客犹如置身飞船,观看球幕电影,感受着数字敦煌的神奇。游客也因此有序分流,有效降低对石窟的不利影响。
此外,樊锦诗还推动制定《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让莫高窟有了专项法规的“护身符”;她继承前辈的“爱才如命”,持续抓紧培养人才;她以广泛的国际合作引进了理念技术、培养了人才、开阔了视野……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就偷不得懒,不能让莫高窟有半点闪失。”她说。
2019年1月10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修改稿件。敦煌研究院供图
50余载敦煌生涯,让水乡女子樊锦诗有了西北人的爽利。她似水,相信水滴石穿。她更似沙,低调平凡,与莫高窟久久相伴。
◆ “把绿色唱给你听”应急管理公益歌曲唱作大赛!◆ 2019年全国男朋友综合测试卷(全国卷)◆ 赞!兰州学子动漫还原中山桥的前世今生◆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在全省高校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 扬帆计划 | 2019年甘肃大学生省直政务实习初体验